首页 | 中心概况 | 教学资源 | 教学队伍 | 虚拟仿真实验 | 教学互动平台 | 教学成果与交流 | 资源共享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快报>>正文
【江西日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纪实
2017-09-11 15:32  

 

IMG_256

春华秋实十五载 继往开来续辉煌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纪实

通讯员 王琦 张安然

  时光回到15年前,2002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江西中医药大学建设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同年12月开始启动建设,2006年获国家发改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授牌。自此,这个被称为江西省和全国中医药院校的首家国家工程中心,开始了红色土地上的科研长征,成为了推动江西乃至全国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领军团队。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按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科研机构。其任务是以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中药现代提取技术、精制纯化技术、中药成型技术,以及新剂型、新给药途径和新辅料应用等制剂技术的工程化研究,为中药固体制剂生产提供完整的工程化研究成果,促进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的竞争力。

  岁月荏苒。15年来,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首席教授、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杨世林的带领下,国家工程中心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勇于拼搏、敢于担当、专于研发,推进了科研平台建设,提升了团队的科学研究水平,建立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

  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

  自成立以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研发,聚焦行业需求和产业发展,面向区域发展、整合相关资源,不断在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完善了中药固体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平台,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平台,中药药用辅料技术平台,化学药制剂研发技术平台和缓控释制剂技术平台,化学药制剂和生物制剂技术平台,发展中药新药研发平台等。这些平台集成中药制剂技术、高效节能制药设备、创新药物三个优势领域,形成了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彰显学校办学实力的品牌、推动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服务社会发展的纽带

  该国家工程中心还建立了科研实验研究基地、固体制剂中试研究基地、保健食品生产研究基地、中药提取试验基地等四个研发基地,形成了从现代中药制剂的工程中心研究到工程化研究的完整研究体系。同时,工程中心还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是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仪器设备近800(),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

  国家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多次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各级政府的表彰。国家发改委授予工程中心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秀业绩奖。工程中心主任杨世林教授被授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工作者的称号,罗晓健教授被评为优秀研究人员。该工程中心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优秀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是我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江西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授予赣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团队称号等。

2015年,由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的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设立,实现了江西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该实验室集成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民族传统药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的资源优势,围绕行业亟须的创新药物开发关键技术和生产节能降耗技术及成果的产业化转化需求,针对创新药物、相关制药设备和食疗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工作,打造创新药物和先进制药设备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引领阵地,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坚持产学研结合

  抢占生物医药的研发高地

坚持产学研结合,以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行业进步和产业发展,是国家工程中心始终坚持的发展思路。学校首席教授、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杨世林感慨,这一思路在成立之初的惟论文发表的科研环境里尤为难得,坚持下来也颇为不易。

  目前,中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不足;多数中药企业技术能力、资金能力、人才资源有限,难以承担研发创新药物的任务。面对这一困境,国家工程中心聚焦影响医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积极开展创新药物、产业关键技术和制药设备研究,不断提高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帮助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为企业进行项目早期的风险投入,在无利益产出的情况下承担前期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同时给予研发团队宽松的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和氛围,成功研发了一大批新药,如投入10年的前期临床前研究的白头翁、白芨,投入8年时间开展的表柔比星脂质体开发项目等。

15年来,该国家工程中心为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贵州百灵企业集团、昆明制药集团、完美(中国)有限公司、天士力制药集团、太极集团、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培力(南宁)药业、江中集团、江西青峰药业等,为企业开展新药和保健食品开发、质量标准研究、中药掩味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为企业提供新药品种及技术成果转让,共签订横向合同近400项,合同经费逾3亿元。

  该国家工程中心还与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中心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产学双赢的格局。与16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结成技术联盟,帮助企业建立或共建各级技术研发平台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组建联合实验室3个。

  在产品开发方面,国家工程中心在抗肿瘤、抗痛风、升白细胞、治疗肾炎、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1类、5类和6类新药及保健品研发上重点发力,积极开展化药仿制药及靶向制剂产品的研发,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5件,临床批件3件,保健品证书9件,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50多项,已投产10多项,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表柔比星脂质体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是其中之一。目前,国家工程中心已经突破了脂质体制剂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成为国内脂质体制剂产业化技术的先行者。2013年,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即表阿霉素脂质体及其制备和储存方法,并将该技术用于化药5类新药表柔比星脂质体开发,实现了成果转化。2014年,该成果成功转让给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转让金额为一亿元。

  据了解,该国家工程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工信委2016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开发新药及保健食品50多个,获得各级政府科技奖励25项。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137件(其中发明专利126件),获得专利授权72件。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80多篇,论著20多部。

  营造宽松包容环境

  构筑汇聚人才的洼地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人才营造了宽松、自由、包容、有序的科研环境,充分尊重和信任人才,提供经费和设备支持,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安心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才智,允许他们十年磨一剑,汇聚了多名国家级学术领军人物及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校干事创业。杨世林表示,这一理念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和国家工程中心汇聚人才的法宝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该国家工程中心很快汇聚起一支全国知名的以高级研究人员为核心,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研发团队。团队现有中国药典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省特贴3人、博士生导师6人、高级职称25人、博士23人。同时,不断强化协同创新功能,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支在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有突出优势的研发队伍,建立了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是杨世林教授与团队成员们交流时反复强调的科研理念,也成为团队不断取得新突破的秘诀。

  杨世林教授常常告诫青年研究人员要静下心来搞研发,努力做到全面谋划、盯住目标、精细打造。他和每位青年研究人员谈心,分析每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并按照不同学科特色、专业优势和个人特点,为每个人设计发展方向,制定了培养和发展计划。在该国家工程中心,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到大项目中,在联合攻关和多个学科、专业的有机配合下,每个人的业务水平都有很大进步和提升。目前,该国家工程中心在研项目有200余项,人均负责项目8-10项,每个人都有充分施展才智的平台。

“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新药研发的梦想,加入了国家工程中心研究团队。转眼间,14年过去了,在杨世林教授等优秀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和高级工程师的资格,从一名懵懂的学生成长为团队的研究骨干。张国松总是强调自己很幸运,与国家工程中心同成长、同进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3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了3个新药证书、2个新药临床批件、9项发明专利,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15年来,该国家工程中心先后培养了本科实习生262人,硕士生253人,博士24人,博士后15人,为中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军,也为社会和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

  百舸争流,勇立潮头。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朝着人才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成果一流和效益一流的国家级技术平台不断迈进,必将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中医药名校提供有力支撑,为江西省经济发展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西日报911B2版: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7-09/11/node_192.htm

(责任编辑:张安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