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教学资源 | 教学队伍 | 虚拟仿真实验 | 教学互动平台 | 教学成果与交流 | 资源共享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快报>>正文
【光明日报】古法中药炮制 今朝本草传奇
2017-02-24 15:19  

 

古法中药炮制 今朝本草传奇

龚千锋

IMG_256

樟帮白芍飞上天 龚千锋依据樟帮炮制方法,将1寸长的白芍药材以温水浸润软化后,切制成365片薄如蝉翼、片片均匀的饮片,以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图为龚千锋给学生演示白芍飞上天的场景,白芍经轻轻一吹,犹如雪花漫天飞舞,充分展示了樟帮切制的精巧

IMG_257

作者简介:龚千锋,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项目组专家。他在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发展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尤其在传统炮制流派樟帮、建昌帮的技术传承发展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开创了传统炮制技术流派系统研究新思路的先河。

【治未病】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如切制、净选加工等,历史上又被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体现的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辨证施治、遣方用药过程中,通过综合考虑人体阴阳盛衰,气血及脏腑寒热虚实,气候、环境及生活起居对人体的影响,针对病人的具体病证,以炮制技术来调整中药药性,降低毒副作用,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最佳作用,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点,是中医药学的显著特色,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中药炮制技术。

炮制历史 源远流长

  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了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有时误食某些有毒植物和动物,以致呕吐、泄泻、昏迷,甚至死亡;有时又因为吃某些植物和动物,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人们在使用中药时,开始注意观察药物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疗效的影响,比如发现将药物进行清洗、擘成小块或锉、捣为粗末等简单加工,可服用方便。

  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黄帝内经》在《素问·缪刺论》篇中,记载了角发”“燔治,这是最早关于炭药——血余炭的记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序录中就载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的解释。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物的炮制更多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提出很多炮制新方法,其时的《新修本草》也首次将炮制列为法定内容;元代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则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在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有三本古代炮制专著对于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延续起到积极作用。其一是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如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净制操作;切、锉、擘、捶、舂、捣、研、杵、磨、水飞等切制操作;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炼、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其被后世尊称为雷公。其后明代缪希雍编撰了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炮炙大法》,在前人不断对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中药炮制理论。清代张仲岩编撰了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修事指南》,反映了当时不断扩充的炮制品种,并专项记载炮制方法和作用的特点。这三本炮制专著是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炮制技术的巨大贡献,系统总结和梳理了我国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理法方药 有理有据

  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探求中药炮制科学内涵,继承与发扬中药炮制技术与文化的过程中,对所炮制药物的自然属性、炮制辅料的性质、临床疾病的辩证及炮制品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作用特点进行总结,并将中药的配伍、药性、五行学说等中医药理论融入中药炮制,经过临床的不断实践和发展,总结出炮制技术、炮制品的炮制作用与临床治疗疾病之间的内在规律,经过凝练、提升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也蕴含了中药炮制技术的精髓所在,如炮制的适度、适应、适时等。

  适度性:中药炮制最讲究,正如火力火候的表述,有文火、中火、武火等。其中文火适宜于炒黄药材,也适宜于酒炙、醋炙等药材炮制方法;中火则适宜于将药材炒焦,取其焦香健脾之效;武火则对炒炭类药物炮制适用。不同火力火候可以达到炮制适度的要求。正如陈嘉谟《本草蒙筌》讲究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李中梓《本草通玄》煅则通红,炮则烟起,炒则黄而不焦,烘则燥而不黄;张仲景提出烧炭存性,勿令太过;陈修园《女科要旨》今药肆中只知烧炭则变为黑色,而不知存性二字大有深意,该各药有各药之性,若烧之太过则成死灰无用之物;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炒炭存性等,皆因为只有适度掌握炮制程度,合理运用炮制技术,才能使炮制的药物发挥最大疗效。

  适应性:中药炮制技术在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过程中,针对酸、苦、甘、辛、咸分别主入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理论,在临床使用柴胡、香附、元胡等多以醋进行炮制,盖以醋味酸,酸入肝,炮制本身具有归肝经的药物,可增加入肝作用;临床使用党参、甘草、黄芪等多蜜炙,因为蜜味甘、甘味属土、味甘入脾,故蜜炙药物补脾益气、增益元阳,可增加补脾益气作用;临床使用黄柏、知母、车前子等多盐制,盐味咸,咸入肾,皆因盐制引药入肾。此外,一药数法、一药多效也通过炮制的适应性得以体现:如麻黄,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经蜜炙后发挥宣肺平喘之效,制成麻黄绒则适应用于体虚患者的解表散寒,麻黄绒再经过蜜炙,则适用于表症已解而咳喘未愈的患者;再如黄连,生用清热解毒,经姜汁炮制后取姜的协同功效,能够清胃止呕,而用酒炮制后,则借助酒引药上行之功,重于清上焦热症,可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之证。临床用药个中微妙,皆通过炮制而实现。

  适时性:在中药炮制的各个环节,炮制时间和方法的选择与季节、温度等具有相关性。如在进行饮片切制前的软化处理时,有四季水的说法。夏秋气温高,入水洗的时间宜短;春冬气温低,水洗时间可长。炮制过程中,如在夏季,用辅料浸泡药材或加工炮制药材的时间宜短,反之则可适当延长炮制时间等。

  此外,中药炮制理论体系还涵盖了炮制药性理论”“炮制解毒理论”“辅料作用理论”“生熟异用理论等,均体现了中药炮制技术的深刻内涵。

技术流派 百家齐鸣

  中药炮制技术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全国各地的药材资源、用药习惯、文化传统等各有特色,围绕各地的医学流派如新安医学、孟和医学、岭南医学、盱江医学等,中医师和药工在中药材加工炮制方面荟萃了各自的独特技艺,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炮制技术流派。全国目前主要有四大中药炮制技术流派:江西的樟帮、建昌帮,四川的川帮和北京的京帮。

  樟帮炮制技术,发源于江西省樟树市。自葛玄在樟树东南的閤皂山炼丹,开创樟树中药材加工炮制以来,已有1800多年历史。由于樟树药材品种齐全、炮制精良,其炮制加工自成体系,不论炒、炙、浸、泡或烘、晒、藏均十分考究,炮制工具、辅料和工艺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逐渐积淀起特有的樟帮文化,享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美誉。樟帮炮制技术流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讲究润切、炮制辅料和工具独特、饮片精美等。

  建昌帮炮制技术,发源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在麻姑山采药制药,经过历代医药人士不断积累和发展,工具、辅料、工艺独具风格,讲求形、色、气、味,在饮片炮制方面形成毒性低、疗效高的特点。在建昌帮炮炙十三法(炒、炙、煨、煅、蒸、煮、炆、熬、淬、霜、曲、芽、复制和其他制法)中,尤以炒、炙、煨、炆、蒸法工艺特色为多,其中炆法属于建昌帮独有的传统炮制方法。建昌帮炮制技术流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南糠北麸的辅料差异、工具多样性和一刀多用以及取法于烹饪(炆、煨等)的独特炮制加工方法。

  京帮炮制技术,发源于北京。京帮饮片专门总结了用液体辅料炮制药物的药制法炮制工艺,其姜制法除了姜煮制、姜炒制外,还有姜腌制。在蒸制时多采用铜炖罐,北京同仁堂使用铜炖罐酒蒸制的中药品种包括全鹿丸、参茸卫生丸、乌鸡白凤丸、救苦金丹和安坤赞育丸等。在炮制方法上最具特点的代表饮片包括九转胆星酒蒸大黄等。京帮炮制技术流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法多制、多辅料炮制以及特色炮制品种的成方应用等。

  川帮炮制技术,发源于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的四川省,一大批知名中医师和药工云集于此,并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方中药炮制特色,称为川帮,以庚鼎药房、精益堂为代表,以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等特色炮制品种闻名。川帮炮制技术流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前店后坊、道地药材炮制以及复制法炮制药材等。

  除以上4个全国主流的炮制流派以外,还有山东帮、安徽帮等炮制流派,合称十三帮。各流派炮制技术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效继承和发扬民间炮制流派技艺,将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光明日报》21110版: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2/11/nw.D110000gmrb_20170211_1-10.htm?div=-1

(责任编辑:张安然)

关闭窗口